品读文章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黄渤海新区打造集养殖、增殖、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体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9:51:00    

作为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渔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产业之一。烟台黄渤海新区拥有近900平方公里的广袤海域面积,凭借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已成为我国北方渔业生产的关键区域。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黄渤海新区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130.3亿元,保持稳步增长,位列全市第一。

生态为先,方能渔获丰盈

大季家街道办事处山后初家村渔港上,近200艘渔船静静停靠,渔民们忙着保养渔船、修补渔网,为四个月后的开渔秋捕做准备。

每年5月至9月是海洋伏季休渔期,对渔业资源恢复、海洋捕捞与管理意义重大。渔港上,船长赵经波正带领工人们保养渔船,“虽说这几个月没法出海捕鱼,但等鱼苗长起来,收成肯定差不了!”

5月起,气温攀升、阳光充足,这一关键时段成为海洋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的“黄金期”。“伏季是绝大多数经济鱼类产卵的高峰期,也是多种传统渔业资源补充和索饵的快速生长期。这一时期实行休渔,避免了人为活动对产卵群体的破坏,有效地缓解了渔业资源的衰退,使部分资源得以恢复。”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海洋生物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李凡介绍。

为有效减缓渔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捕捞压力,黄渤海新区还利用增殖放流的方式,选择适宜的生物种类,如大泷六线鱼、许氏平鮋、绿鳍马面鲀等经济鱼类以及梭子蟹等重要养殖品种,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将大量优质苗种投放至黄渤海海域。经过数月的休养生息,海域中的鱼获品种资源量大幅扩充,直接带动渔民捕捞产量提升,收入显著增加。

智慧领航,打造现代海洋牧场

水产品一直是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需求量不断提高,单纯依赖海洋捕捞已难以填补这一巨大“缺口”。面对这一形势,黄渤海新区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渔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载体。同时,加快先进传感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渔业领域的应用研究,通过规模化、生态化、智能化改造传统近海网箱养殖,打造了集养殖、增殖、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体系。

烟台八角湾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是业达城发集团旗下负责海洋牧场建设的权属企业,其海洋牧场项目位于套子湾北部海域,海域总面积1万亩。公司采用“海洋+绿色养殖”模式,大力推进智慧型海洋牧场建设,通过岸基监视中心、海区雷达、网箱视频监控、网箱AIS定位设备及海区语音预警设备,为海区安全管理、网箱生产养殖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基本实现养殖海区的可视、可测、可控管理。

目前,项目首批42座网箱已成功完成投放,第一批规模化苗种已累积完成投放大苗约5万斤、小苗约45万尾,产量可达约80吨。“近日,我们在套子湾海域完成14000斤许氏平鲉苗种精准投苗,标志着2025年规模化养殖全面启动,预计今年年底即可收获首批高质量成品鱼。”烟台八角湾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满怀信心地说。

逐梦深蓝,布局深远海域

日前,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邀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家、BAP认证中国区负责人等百余名海洋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坐船前往经海系列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并通过技术研讨与鲜鱼品鉴,向行业展示了深远海养殖的标杆实力。

与近海养殖模式不同,深远海养殖更加注重优良品种、现代信息技术和工程装备的支撑作用与有机结合,对技术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经海渔业率先在国内自主研发并配备了一系列深远海养殖的先进设备和系统,包括深远海网箱抗浪防污网衣、智能水下机器人、智能投喂装备以及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水下监控系统、多波束声呐、双目识别系统等。有了这些设备和系统,工作人员能够实时掌握鱼的身长、体重等关键数据,从而实现精准喂养,并能准确判断本批次鱼群是否达到上市售卖标准。此外,公司还研发建造了国内最先进、山东省最大的专业饲料运输船,可同时满足8座深远海网箱7天到10天的饲料需求,为深远海养殖的饲料供给提供了坚实保障。

“5月底,我们今年首批海水养殖虹鳟即将上市。6月初至7月中下旬正式规模化批量出鱼。按照生产计划,预计今年养殖总产量或将达到2000吨。”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福元说。

从伏季休渔到增殖放流,从智慧海洋牧场到深远海域养殖,为实现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黄渤海新区每一步都迈得坚实有力。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和科技创新的持续驱动下,黄渤海新区将继续探索渔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让这片蓝色的田野永远富饶丰盈。

YMG全媒体记者 刘洁 通讯员 赵竹宇 刘睿晗 时晓妍 孙静 尹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