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章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零基础3天涨粉过万?”“轻松月入过万”?当心“AI变现”这些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09:10:00    

“零基础3天涨粉过万”“轻松月入过万”……近来,社交平台上一批打着“AI变现”旗号的教程正以极具诱惑力的宣传语吸引着不少人的目光。但据媒体报道,其实际内容多为网上随处可寻的基础AI工具使用方法,按教程操作不仅难达宣传效果,还可能因违规被平台限制流量,且商家常缺乏有效售后,甚至“售后即失联”。

那么,当前这些“AI变现”教程的背后,都藏着什么样的消费陷阱?主要有哪些话术和套路?消费者一旦“掉坑”,该如何依法维权?围绕这些话题,法治网记者展开调查——

AI起号套路多!网友:“防AI如防狼”

法治网记者注意到,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网友分享了被这类课程“坑”过的经历——有人付了钱只拿到些零散资料,自己对着学半天也摸不着门道;有人尝试操作却屡屡碰壁,于是调侃“现在防AI如防狼”;更有人想找商家咨询,对方却早已没了踪影,只能自认倒霉。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AI变现”的投诉已达700多条。不少投诉者提到,购买课程后不仅没学到实质内容,还被商家诱导二次消费,一旦拒绝二次消费,就会被直接踢出交流群。

法治网记者调查发现,AI培训课程虚假宣传乱象丛生,已成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重灾区,众多学员陷入“交钱易、维权难”的困境。在社交平台,大量网友吐槽被AI培训课程“画饼”欺骗,课程宣传时承诺“AI起号轻松变现”“月入过万不是梦”,甚至晒出虚假高收益案例,同时,这些课程常以“低价体验课”引流,后续层层诱导付费,用“限时优惠”制造紧迫感迫使学员冲动购买高价课,不少学员被诱导二次消费,陷入“不续费没服务,续费更入坑”的连环套。而当学员发现课程与宣传不符要求退费时,商家会百般推脱,甚至直接失联跑路,还会解散学习群、删除联系方式,切断学员维权沟通渠道,让维权难上加难。

“画饼”后催促付款,受骗者接二连三

“我是刷短视频时看到的广告,点进去就报了名。对方说这个活儿时间自由,抄完按字数给酬金,我一开始还觉得是真的,就买了课。后来被拉进群,里面全是返款截图,看着特诱人。”盈盈(化名)在接受法治网记者采访时回忆称,这个项目投入从800元到几万不等,返利按投入比例算,自己先投了88元回款160元,又投800元回款1250元,可之后投3000元时,对方说补到3500元能拿更高返利,她转了500元后却再没收到回款,前后算下来,一共被骗了3000元。当时她想着做AI抄书,没多想就一步步陷了进去。

法治网记者以幼师专业、有两三年工作经验且想转行的身份,对某AI培训课程商家展开体验式调查。商家介绍,课程有1元试听,正课原价19800元,优惠后10800元,宣传包含就业服务,像简历包装、面试辅导、推荐5次就业机会等,还有企业级实战项目、哈工大硕博团队教学、微软证书辅导,涉及多领域AI相关岗位。

然而,当被询问“行业大咖”授课老师具体姓名时,商家仅含糊回应是“厉害的院校老师”,未予正面答复。谈及学完若未赚到钱的售后及退款问题,商家仅强调“先学一万多的课程,会推荐5次就业机会,也可以自己找”,对“未达预期能否退款”始终不正面回应。当记者还在询问除当前学费外后续是否还有其他费用时,商家就急不可耐地推送起10800元转账链接催促付款,销售意图非常强烈。

事实上,不少媒体都曾报道过消费者落入此类AI陷阱的案例。比如,据环球网报道,江苏张家港的刘大爷被AI培训直播吸引,对方承诺培训后制作视频能日赚200元,可他转账2880元课程费后,既没收到教学视频,也联系不上对方,最终意识到被骗。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在一起AI写文培训纠纷案件中,原告本怀揣着通过学习AI写文兼职赚钱的想法,听信机构宣传参加培训,还因费用问题办理了分期付款。可学习一段时间后,培训内容空洞、兼职机会落空,原告感觉上当受骗,退课又遭到拒绝,无奈之下向法院起诉维权。最终,法院综合多方面因素,判决解除双方协议,被告退还原告1500元服务费用。

商家宣传“轻松月入过万”违法吗?

律师:已构成虚假广告

那么,社交平台对这类“AI起号教程”的发布、售卖应承担怎样的审核和监管责任?在接受法治网记者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尹旭表示,社交平台应承担的审核和监管责任包括:第一,内容合规审查责任。平台需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等规范,对AI起号教程进行前置审核,确保其不包含虚假宣传、账号买卖,以及伪造身份、批量起号等违规操作指导。

第二,标注与真实性核查责任。若教程涉及AI生成内容,平台应要求发布者明确标注“AI生成”,并核查其宣传真实性,防止夸大或欺诈性营销。若平台未核验AI起号教程的AI生成标注,法院可推定其未尽合理注意义务;若平台放任未标注AI起号教程传播的,可认定其默许风险发生。

第三,动态监测与处置责任。建立技术监测机制,提升深度伪造内容检测精度,完善AI造假行为界定标准和处罚规则,提高虚假内容识别效率,从源头上斩断传播链条。对已发布的教程进行持续筛查,发现违规后采取下架、限流、封号等措施,并向监管部门报告。

对于商家宣称“零基础3天涨粉过万”“轻松月入过万”的行为,《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宋振宇律师表示,此行为已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的虚假广告,需承担相应行政责任。根据2021年修正的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虚构接受服务的效果属于虚假广告,而这类远超合理预期且无证据支撑的收益承诺,显然会误导消费者决策。具体处罚上,一般情况将被责令停发广告、消除影响,并处广告费用3-5倍罚款(费用不明时处20万-100万);若两年内三次违法或情节严重,罚款将升至广告费用5-10倍(费用不明时处100万-200万),还可能被吊销营业执照,且1年内不受理广告审查申请。

此外,宋振宇律师表示,商家“无售后保障”的做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经营者义务。该法明确,经营者需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对消费者的询问作出真实答复,同时承担质量保证义务,确保服务具备应有质量和性能。以“无售后”为由拒绝履行义务,属于故意拖延或无理拒绝消费者要求的情形。依据相关规定,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责令其改正,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或处违法所得1-10倍罚款(无违法所得则处50万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将被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

选题策划|法治网研究院

文|沈仲亮 庄宇欣

来源: 法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