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章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潮评丨到没到破窗的程度,到底谁说了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6 10:52:00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7月2日晚上,K1373次列车中途发生故障紧急停车,空调无法运行,旅客闷热难耐,许多旅客上衣前后被汗沁透,不少人脱掉了上衣。整个过程长达近三个小时。在一节车厢,有一小伙忍无可忍,用安全锤破窗通风。

现场为什么不开门散热?列车闷热情况有无达到要破窗的程度?7月5日,广铁长沙客运段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7月2日晚事发后,列车工作人员对车内闷热和旅客耐受情况跟踪研判,认为客车滞留线路两侧无站台、车门离地面高度超1.5米、事发时为夜晚、车外无照明、开启车门可能存在旅客下车摔伤人身安全风险,车内虽闷热但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

在此事中,铁路部门只是其中一个当事方,车内闷热和旅客耐受情况,恐怕不能只听铁路部门一家之言,被困旅客的声音更要倾听:“车厢内温度超过35℃,有人中暑被乘务员架走。”“又闷又热的车厢里待3小时,还没到破窗程度,那我也很无语。”列车是20时28分许停下的,铁路部门说21时20分车内温度为31度左右,但列车在23时27分才恢复运行,那之后两个多小时,车内温度具体情况如何?旅客和铁路部门对车内温度说法为何不一致?

铁路部门通报中承认,3号车厢一名50多岁女性旅客反映头晕。从现场视频看,列车工作人员衣服都已被汗液浸透。密闭车厢、人员密集,热量持续积聚,随着时间推移,车厢内闷热程度和旅客耐受情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相应安全风险也可能加剧。仅凭几名工作人员的“研判”,如何精准掌握现场这么多旅客的实时生理状态?就算列车工作人员能忍耐,但这并不代表全车旅客,尤其是老人、小孩、体弱者,都能承受。专业医生提醒,密闭环境同样可能诱发热射病,救治不及时后果极其凶险。当已有旅客出现疑似中暑症状时,这本身就是突破“最低耐受度”的明确信号。

事发时到没到破窗的程度,到底谁说了算?是客观实际情况说了算,是旅客生命安全耐受度的下限说了算,是极端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说了算。因此铁路部门那一出“我要我觉得,我不要你觉得”式回应,舆论自然不买账,更易被解读为推卸责任、寻求免责的托辞。

再者,铁路部门对破窗者进行“批评教育”,也不乏争议。不少律师认为,在疑似中暑、生命安全受威胁的紧急情况下,乘客破窗行为符合《民法典》规定的“紧急避险”,即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较小的另一方的合法利益,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若铁路部门认为乘客破窗行为不属于“紧急避险”,仅凭一句“未达紧急程度”远远不够,必须拿出充分且透明的实质性依据。从近年类似案例看,什么情况下才能破窗,依然是个相对模糊地带。在法律层面完善应急规则,比如明确破窗授权阈值等,也是社会普遍呼吁。

通报中也显示,事发后,铁路部门也启动紧急处置,比如,开气窗、调物资、联系120等,最终乘客们也都安全下车,这些努力应该被看到和肯定。但肯定这些,与指出铁路部门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机制,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与群众的需求和期待仍有差距,并不矛盾。生命安全高于一切,“以人为本,旅客至上”不只是个口号。它要求铁路部门必须在每一个环节、每一次响应中,尊重常识、尊重人性、实事求是,敏锐地发现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真正将保障乘客生命安全与舒适体验的承诺落到实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