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章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木黄窖酿出“世界遗产味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3:46:00    

初夏,清晨的梵净山还笼着薄雾,山脚下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木黄镇五甲村的酿酒车间已热气蒸腾。

在白酒产业园贵州省木黄酒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杨兵手持竹簸箕,在雾气中麻利地铺撒酒糟:“蒸汽一冒头就得盖住,这样酒香才能锁住!”

在他身旁,工友们正忙着翻动酒糟、测酒精度。这是木黄窖酒“12987”古法工艺的日常场景:一年周期、两次投粮、九次蒸煮、八轮发酵、七次取酒。

杨兵在铺撒酒糟。

“你尝尝,这可是梵净山泉水酿造的酱香酒。”木黄酒业总经理彭江涛端起酒杯说。这个藏在深山里的酒厂,用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水、与茅台镇相似的气候微生物环境,酿出了自己的酱香密码,酒香飘进江苏、广东等18个省市。

印江在明清代就开始了白酒酿造,“木黄窖”“黔五粮”“灵芝酒”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曾畅销东南亚地区并多次获奖。

木黄酒业成立于2011年,2021年印江自治县国有平台公司与贵州一恒酒业有限公司合作,重组为由国有平台公司控股的股份制企业。

东莞东西部协作资金1400万元投向厂房升级:自动化行车替代了人力搬运,数字化管理风冷系统让酒醅发酵更均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技术,不仅提高了白酒生产效率,更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生产车间。

“生产车间使用循环风能,提高热效率、降低能耗的同时,能减少环境污染。”彭江涛自豪地说着优势。

如今,8000平方米车间里,出酒率提升15%,但老师傅们仍守着簸箕上甑的老手艺,机械与人工的默契,让百年工艺有了新生命。

在包装车间,木黄窖1934礼聚酒瓶上的梵净山蘑菇石剪影和“1934”格外醒目。1934年,红军在木黄成功会师,这一数字不仅是装饰元素,更是对历史的铭记。

木黄酒业把红色文化酿进酒里,把酒带到不同的场景。

“登山见未来”登高赛现场。

在“村戏”活动现场,游客能体验古法调酒,定制专属酒标。近日举办的“登山见未来”登高赛中,4000多名选手喝上了印着自己登山编号的纪念酒。

“点进去能看到各景区路线和吃喝玩乐攻略。”彭江涛打开了即将对外推出的微信小程序。

实验室里,专家在检测酒体风味物质。木黄酒业与江南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合作成立研发实验室,开展酒体设计、风味物质检测等研究,推动产品多样化。

“过去靠老师傅的舌头,现在靠数据说话。”技术员小张说。校企合作让酒体设计更精准,满足了消费者对白酒口感的高品质需求,还使产品在市场销售中更具竞争力。

木黄酒业生产车间外,试种的小麦地里穗浪翻滚。“先试种再带农户种,酿酒产业链要扎根本土。”彭江涛抓起一根麦穗说。

印江全县已连续三年种植酒饲高粱(茅台红2号)共计近6000亩,累计产量近3000吨。5家酒企、175家酒坊串起产业链。

木黄酒业窖藏库房。

政府也没闲着:投资2900万元建的污水处理厂,让酿酒废水变灌溉用水;已入驻5家酒企的白酒产业园,纳入省级规划,目标十年内建成“东方酱酒新地标”。

产业园区内,投资2亿元的年产2000吨优质酱酒生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项目由上海东隆纺织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贵州省印江自治县红色木黄酒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新建,投产后将新增500个岗位,实现年营业收入近1.2亿元。

“我们要让世界知道,好酱酒不只茅台镇有。”彭江涛目光坚定。

酒甑旁,杨兵擦把汗继续铺着酒糟。蒸汽裹着酒香漫过窗台,与梵净山的云海融为一体——这缕穿越百年的香气,正酿出乡村振兴的醉美答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皓 胡晓梅

邓钺洁 阙成岱

编辑 徐然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