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东方潮涌。
随着最后一批参展商有序离场,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在广州落下帷幕。
这场跨越68载风云的“中国第一展”,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经济的澎湃动能:截至5月4日,共有来自219个国家和地区的288938名境外采购商到会,较第135届广交会增长17.3%。现场意向出口成交254.4亿美元,增长3%。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成交占比超六成,成为拉动成交增长的重要引擎。
春华秋实,这场全球贸易盛会在这个暮春写下的不仅是254.4亿美元的商业传奇,更是中国在风云变幻中坚守开放、引领合作的东方智慧。

从广交会见人心:
每5位采购商中就有3位首次踏足
在南美采购商维克多拍摄的Vlog里,广交会上46家机器人企业带来的智能产品构筑起“未来图景”,给他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账号带来了不少粉丝;第一次来中国的马来西亚采购商麦克说他待了五天,下单了一批健身器材,还爱上了广东早茶;来自俄罗斯的安东这次下单了一批智能家电,他现在已经成为了当地最大的中国小家电代理商......
他们如候鸟一般,万商汇聚——目的地,广州。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当美国76家鞋企联名请求美国总统特朗普豁免关税时,“中国第一展”见证着全球客商跨越山海的真挚奔赴。本届到会境外采购商同比增长17.3%,219个国家和地区的28.9万客商用脚步丈量着中国市场的温度。
是人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这届广交会上,新采购商到会人数达171750人,老采购商有117188人,分别增长14.6%、21.4%。
这意味着,每五位采购商中就有三位首次踏足这场盛会。这是全球客商用脚投票踏出的热度,回应这份热情的,是中国持续释放的开放信号。
新兴市场是广交会最大客源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采购商187450人,增长17.4%,占比达64.9%。金砖国家采购商72417人,增长24.1%。RCEP成员国采购商64808人,增长6.9%。欧美采购商51862人,增长3.4%。
好东西自然有市场,好创意自然有流量。超3万家参展企业在广交会现场带来超455万件全球顶流产品,其中新产品102万件、绿色低碳产品88万件、智能产品32万件。在这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大量涌现,绿色低碳、智能化成为撬动订单和开拓市场的有力支点。
本届广交会现场意向出口成交254.4亿美元,增长3%。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成交占比超六成,是拉动成交增长的重要引擎。这是市场做出的选择,也足以证明中国以开放促发展、以合作谋共赢的道路深得人心。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第137届广交会的规模与数据都创下了历史新高,“从几组数据中能够看出来,参展企业首次突破3万家,意向出口成交254.4亿美元,采购商到会和出口成交双增长,包括展会展现出的供应链重构应对关税战,这些都体现出了中国外贸的韧性。”

从广交会见韧性:
“制造输出”向“价值输出”筑牢底气
广交会期间,南京可特玩具展台的多功能毛绒玩具包让多国采购商“一见钟情”:里边既有女孩子“过家家”的毛绒听诊器、毛绒小听筒等,也有男孩子爱的毛绒“万能工具箱”,让来自法国、印度、韩国、日本等国家采购商爱不释手。
第三期开展第一天,南京可特玩具就收获了单笔20万美元的订单。而在后面几日,展台上,国外客商“客似云来”,讨论产品细节,成为常态。
这家企业将产值的5%至10%投入研发中,推出的品牌产品凭借过硬的质量、独特的设计和专利优势拿下大客户,生产环球影城、星球大战、魔方学校、鱿鱼游戏、迪士尼等专利产品,远销30余国。
“玩具不再单纯是毛绒玩具,更有陪伴、安抚等情绪价值。只有重视产品开发,时刻关注海外市场动态,才能突围。”可特玩具总经理王月才的感悟,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缩影。
本届展会上,455万件展品中102万件属新产品,有56%的企业在绿色低碳领域拥有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发明等专利,折射出中国外贸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深刻变革。
这种变革在应对挑战时更显力量。面对美国市场的关税壁垒,北京泰宇博洋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鹏仍有底气:“中国产品物美价廉的不可替代性,就是我们的护城河。”
王鹏告诉记者,他们在广交会上收到了来自美国最大客户要求“继续发货,6月15日前完成发货”的电邮。
这家公司主营乳胶气球等产品,此前主要面向美国市场,从2022年起,公司从依赖美国单一市场,逐步向欧洲、东南亚等国家拓展。
“气球产品够单一,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王鹏介绍说,靠着“未雨绸缪”,公司产品凭借符合欧洲玩具检测标准的品质,顺利打开欧洲市场大门,通过GCC认证,也为开拓中东市场奠定基础。
在广东白云学院应用经济学院院长王先庆看来,过去广交会只是拿到订单、促成交易的平台,更侧重于产品观摩,而现在中国企业普遍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主动构建自身贸易体系和市场客户,这个过程中,企业正在实现从“制造输出”转向“价值输出”的过程。

从广交会见未来:
跟随时代而变才能永葆活力
珠江畔的广交会展馆,既是商业竞技场,更是文明交融地。俄罗斯套娃与佛山陶瓷相映成趣,土耳其地毯与苏绣屏风共展风华。
736家进口展企业中,67%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俄罗斯、泰国、土耳其等展团企业收获颇丰,已与多家境内采购商达成意向合作,产品有望快速进入中国市场。
“无论是展商还是客商,不断随着时代变化,说明广交会生命力是持久的。生命力与韧性,就是活力的体现。”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崔丽丽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广交会的历史是伴随着贸易形势变化的,“走出去”带动了中国外贸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外贸企业实力的增强又不断加大对于多元化渠道商的吸引力。
正如崔丽丽所说,广交会的生命力,在于随时代变化而永葆活力。
“首发经济、原产地突出、跨境电商,这些都是新格局下的新生态。我们在广交会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创新,这就是新生态。”王先庆认为,内外贸一体化也是本届广交会的一大特别之处。从2008年开始,广交会就展现出转内销的趋势,在今年关税战的大背景下,外贸压力和企业自身渠道的构建意识逐步加强,让外贸转内销的趋势更加突出了。
从首创服务机器人专区到为外贸企业搭建拓内销平台,从365天线上平台到能实现从行程规划到客户复盘全链路数字化的广交会APP,这场“永不落幕的展会”正以数字化革新,搭建起“买全球、卖全球”的立体通道。

暮色中,常州智能旅行箱企业负责人孙国仍在回复着手机上询盘的客商。这家企业的产品自133届广交会以来火爆“出圈”,电动骑行行李箱年增40%的订单,印证着“好创意从不缺市场”的商业真谛。而在百适乐,适配国内新能源车的充气床垫即将问世,区域销售副总裁金足很有信心,不管是试图通过跨界合作打开内需市场新局面,还是继续开拓新市场,都是要坚持做的事,“没有人会跟生意过不去。”
西方不亮东方亮。据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10.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同)增长1.3%。其中,出口6.13万亿元,增长6.9%。
中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今年广州空港口岸客流提前26天突破500万人次,以商贸、访问为入境目的的外国旅客在入境外国旅客总量中占比近50%。
人心在这里。韧性在这里。未来在这里。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此刻回望广交会,恰似春日观潮:参展商们“前脚离开展馆,后脚奔赴工厂”,中国制造的齿轮从未停转。这里有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激荡,有本土智慧与全球视野的交融,更有“弄潮儿向涛头立”的东方气魄。
5月1日,第138届广交会出口展启动展位申请工作。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个展会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在开放中成长、在挑战中超越的壮阔征程。
浩荡东风起珠江,这片孕育过海上丝路传奇的热土,正书写新时代的“万国梯航”新篇。
文丨记者 孙绮曼 杭莹 王丹阳 沈钊图丨记者 钟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