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章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中医如何拥抱类脑智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9 19:12:00    

类脑智能具备类似人类的感知、推理和学习的能力。对健康监测、辅助医疗、残障护理、疾病康复、养老助老、交流陪伴等,具有广阔的实际医用价值。2020年4月开始,中国科学院与安徽省共建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已经取得初步成果。据了解,类脑智能已经“从实验室走向生活”。2025年8月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制成功的“悟空”类脑计算机,支持的脉冲神经元规模超过20亿,其数量已接近猕猴大脑规模。

那么,中医如何拥抱类脑智能?2024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2025年4月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等联合发布《中医药+人工智能乌镇共识》,推进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发展,其中对中医药管理服务和中医药产业等方面的人工智能应用指明了具体方向。

“中医领域已成为AI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郭义教授有感而发。在人工智能赋能下中医舌诊、脉诊、闻诊、问诊以及文本处理,将中医从“意象世界”带入“算法世界”,有助于构建数据驱动型中医诊断模式、多学科融合的中医诊断模式,也可以开发出智能中医体质推荐系统以及具体疾病的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例如,北京交通大学周雪忠团队研发的融合表型语义信息和结构信息的智能辨证方法(TCMSD-SS),解决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难题。有助于选择个性化养生方案,或者赋能中医临床医师,乃至实现中医机器人四诊信息和理化检查结果采集、既往病史数据查询、疾病辨证评估与临床中医处方或穴位处方定位、中医特色康复治疗,以推动中医现代化与全球化发展。

中医临床诊疗是以辨证为核心的,证候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又具有张仲景说的“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的或然性、灵活性,正是病机理论的临床精华所在。通过症、舌、脉、形、色、神表现出来的证候就是病机的外在表现,揭示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势等内涵的病机就是证候的内在机理。相同的病机可能表现为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病机也可能表现出相似症状。症状又有主次之分,也有显隐之别。内在机理与外在表现这种非线性逻辑思维的模糊性,类脑智能通过加强对病机分析的数据化处理,特别是病机与四诊信息、实验室数据、治法方药数据的复杂关联情况,强化类脑智能的自主决策能力。

目前,中医药领域人工智能研究热点,逐渐从基础技术应用转向跨学科融合与前沿技术的深入应用。特别是数据化处理后中医药古籍文献、名老中医经验及临床病例诊疗实践、病理生理整合信息、四诊采集信息及实验室检查数据、生物化学及药理学数据、临床指南诊疗规范与风险评估、人文关怀及医患沟通规范等,实现多模态数据的互联互通,推动中医临床模式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模式的彻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