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章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重庆江津: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助力全国首个丘陵山区的无人化智慧农场建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18:22:00    

清晨的薄雾中,重庆江津区永兴镇黄庄村的万亩梯田上,几台智能农机正沿着北斗导航划定的路径作业,这一幕曾是当地农民难以想象的画面。丘陵山区地形破碎、农机适配难、人才短缺,长期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而今,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通过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制度,选聘由12名农业高端科技人才领衔、106名农业骨干人才组成的现代农业专家服务团,促成农机首席专家赵立军教授团队的智能农机技术落地,推动全国首个丘陵山区的无人化智慧农场在此建设。这背后,是学院如何以系统性服务破解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激活田野创新动能的故事。

破题:从“英雄无用武之地”到“山地铁牛”的诞生

“北方的大型农机在这里转弯就陷车,连本地农机手都摇头。”黄庄村合作社负责人回忆。转机源于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的“需求匹配”机制,通过常态化调研,学院将黄庄的痛点精准对接赵立军教授团队——这支深耕山地智能农机研发的“精锐部队”,截至目前已攻克20余项技术难题。

学院迅速行动,一方面联合区农业农村委搭建“政府+高校+企业”协作框架,另一方面整合示范园资源,将永兴黄庄列为“1+2+N”体系中的乡村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园。赵立军团队驻点攻关,针对地形限制研发铰接式轻量化底盘,搭配多源融合定位技术,使农机坡度通过能力提升至25°,轨迹偏移误差控制在5厘米内。学院专家委员会全程参与技术论证,并协调提供中试支持。

如今,黄庄的“智慧铁牛”已实现耕种收全流程无人化,作业效率提升20%,生产成本降低超30%。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丘陵农机的空白,更成为学院“需求牵引——技术对接——成果转化”闭环的标杆案例。

赋能:全链条服务破解“人才荒”与“落地难”

技术落地仅是第一步,智慧农场的可持续运营还面临更深层次的挑战:智能农机操作人才断层、试验基地匮乏、产业链协同不足。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瞄准短板,构建起“陪跑式”服务生态。

在人才培养上,学院在永兴黄庄示范园设立“农机首席专家工作室”,由赵立军团队进行定期授课。课程从理论到实操,覆盖智能农机维修、GIS系统应用等前沿内容,首批培养的4名本土技术员已成为合作社的“技术火种”。同时,学院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乡创贷”,为合作社购置设备提供低息贷款,缓解资金压力。“过去招人难,现在学院连人带技术一起送上门,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合作社负责人说。

针对试验场地短缺,学院整合永兴黄庄示范园资源,打造“教学研用”一体化基地。赵立军团队在此完成10余项技术验证,学院则通过“乡村创新创业赛事”吸引社会资本,推动技术迭代。此外,学院建立的194人专家库持续为农场提供跟踪服务,从农机调试到作物种植方案,形成“问题即提即解”的快速响应机制。这种“技术+人才+金融”的全链条支持,让智慧农场从“试验田”蜕变为“致富田”。

裂变:从“一隅突破”到“全域振兴”的创新生态

黄庄智慧农场的成功,成为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推动技术转化的典型案例。学院通过“1+2+N”体系,将赵立军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从试验田推向更广阔的田野。在学院的牵线搭桥下,这支攻克了20余项技术难题的山地智能农机团队,不仅解决了黄庄村的机械化作业困境,更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基地建设,为江津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学院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将专家技术纳入乡村人才培养体系。赵立军教授团队通过不定期开展智能农机技术培训,从理论讲解到实操指导,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本土技术骨干,带动了11家种植合作社和3家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在永兴黄庄示范园,农机首席专家团队建设的试验基地成为技术验证和推广的重要窗口,智慧农场所有机具均在此完成测试,实现了从耕种到收获的全流程机械化作业。

目前,赵立军教授团队的技术成果,已被列入重庆市农业主推技术,其研发的丘陵山区无人化作业系统,正在通过学院的网络向更多乡村延伸。

“学院平台+专家技术+本土应用”的转化模式示范效应持续凸显,正在江津的田野间书写着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通讯员 廖秋平 李诗语 罗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