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章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浙江95后姑娘在养老院开“80后大大班”,学生都是上了年纪的爷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09:1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云寒

当“95后”幼儿园老师和养老院里80岁以上的爷爷奶奶们碰在一起,会发生什么?

傅金萍。记者 杨云寒 摄

傅金萍是浙江诸暨浣东街道的一位幼儿园老师,除了教幼儿园的孩子,她空时还去当地的养老院给爷爷奶奶们上课,陪他们做手指操,教他们绘画、剪纸、插花等。

这一教就是6年,不收一分钱,还总自掏腰包准备活动物料。

因为这里的老人们年纪大多在80岁以上,他们所在的班被称为“80后大大班”。

6年来,已经有1500人次在“80后大大班”享受到了欢声笑语。

前不久,傅金萍和老人们的故事上了央视,感动全网。

5月10日上午,“80后大大班”再次开课。

“80后大大班”里的老人们。记者 杨云寒 摄

爷爷奶奶们的课堂

“拓印夏天”里回到童年

“80后大大班”的教室设在诸暨市姚江镇福康养老院的一间活动室里。

上午9点多,记者赶到时,教室里很热闹。

来上课的,不仅有住在养老院的高龄老人,还有附近村子的村民。

当天课程的主题是“拓印夏天”,让爷爷奶奶们用保鲜袋、颜料和美文胶带纸,在素描纸上拓印出郁郁葱葱的夏季图景。

所有的物料,都是傅金萍前一天下班后准备的,她忙到晚上11点多才收工。

此时的她已怀有8个月身孕,穿着黄色志愿者马甲的身形有些臃肿。

站在30多位爷爷奶奶面前,她和以前一样手把手指导着老人们创作。

很多人说她拼,但大家都知道,这是这个95后女孩用心在坚持的一件事。

傅金萍和老人们。记者 杨云寒 摄

81岁的周金花坐在教室第一排,她是这一期“80后大大班”的班长,5年前入学,是目前班上待得最久的学员。讲起傅老师,周金花接连说了好多个“好”:“态度好,很耐心,讲课讲得也好……”

78岁的金美仙加入傅老师的“夸夸团”:“她对我们老人很尊重,平时经常过来陪我们聊天,大家都很喜欢听她上课,我基本每次都来。”

老人们的作业很快完成,他们在“拓印夏天”的明亮色彩里仿佛回到了童年。

80岁的俞大伯被老伴丁阿姨安利,参加了“80后大大班”。听了几节课,他成了傅老师的粉丝:“我以前上过6年学,现在来上课,就好像回到了小时候。”

傅金萍的电脑里有个10G的文档,专门用来存放志愿工作的内容,一张张照片记录着爷爷奶奶的幸福瞬间。她把这些照片洗出来,每一位经常来的老人,都有专门整理的相册,留作特殊的纪念。

跟老人们相处久了,傅金萍感受到他们的可爱,每当看到他们发自内心微笑,她总是被暖到。

傅金萍说起了好多个被治愈的瞬间——

有奶奶车祸住院,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拄着拐杖来听课;有老人每次课上,总会背着一袋子自家种的蔬菜,要送给老师“当学费”;还有老人的子女看到父母们的作品后,也跟着来上课……

记者 杨云寒 摄

“他们更需要被关注”

淘了二手课桌椅,想给老人们上课

为什么要办“80后大大班”?

傅金萍的初衷是回馈社会,“我曾经因为国家的资助改变了命运,一直想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1997年出生的她,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家里姐妹两人,母亲常年身体不好,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

“小学二年级时,班主任侯老师来家访,了解情况后帮我减免了学杂费,还申请了补助。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人生每个重要阶段,都受到了很多帮助,一直到完成大学的学业。”

2018年大学毕业后,傅金萍当了老师,也开始接触志愿服务。

“最初的想法是给留守儿童上课,有次带着孩子们去养老院做活动,发现留守的爷爷奶奶很孤独,更需要关注和陪伴。”带着这样的想法,傅金萍想到了给老人们上课。

姚江镇福康养老院的院长陈华夫很支持,主动提供了活动场地。

这家养老院因此成了“80后大大班”的大本营。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在傅金萍眼里老人和孩子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幼儿园大班是六周岁,爷爷奶奶就像老小孩一样,他们比我们辈分大一点,就叫大大班。”

刚开始条件简陋,整个教室仅有一张可容纳10人的桌子,外加一张临时凑数的乒乓球桌,坐不下太多人。

傅金萍和丈夫陈旭康一起逛诸暨的二手市场,淘来二手课桌椅。

“买了30多张桌椅,花了1000多块,老板听说我们是做公益,送了我们好几张。”傅金萍告诉记者。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生完孩子还想和团队去更远的乡村

让傅金萍觉得自己“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还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了她的队伍。

如今的“80后大大班”从最初的一堂课10位老人,增加到一堂课四五十位老人。陪伴老人的志愿者,也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其中有老师,有医生和护士,也有学生。

傅金萍的丈夫陈旭康就是其中一员。他是诸暨市人民医院急诊内科的医生,最开始对老婆的选择并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幼师还有为一群老年人服务?”

陪老婆上了几堂课后,陈旭康马上改变了想法——这些老人确实帮助,他拉来自己的发小、诸暨市中医院护士赵玉清,以及其他朋友一起帮忙。

赵玉清说,在照顾老人们的同时,其实有在被治愈:“他们记性不好,很多事都记不住,但会记住你的名字。”

志愿者的加入,让课程更加丰富,服务也更加多样。

老人们的作品。记者 杨云寒 摄

“以前课都是我一个人上,后来志愿者越来越多,他们都可以上课,画画好的可以教老人们画画,唱歌跳舞好的教爷爷奶奶们跳舞,懂中医的,可以帮老人调养身体。”傅金萍说。

46岁的边嫚丽3年前加入傅金萍的团队。她原本是陪公婆考察养老院的,刚好看见志愿者在上课,觉得很有意义,还拉上了读初中的儿子郦政汀。

两人帮忙分发物料和指导。

三年的锻炼让郦政汀收获很多。今年他已初三,下个月就要参加中考,但只要休息,在不影响课业的情况下他坚持来这里帮忙。

傅金萍和她的“80后大大班” 记者 杨云寒 摄

福康养老院院长陈华夫很感谢“80后大大班”:“开班前,好多老人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房里,缺少年轻人陪伴,现在的他们开心了很多,精神面貌不一样了。”

傅金萍团队的志愿服务范围正在陆续扩大,他们一有机会就和周边村对接,确定时间后,会去农村大礼堂、爱心食堂或者党群文化服务中心上课,让尽可能多的老人们也有“80后大大班”的欢声笑语。随着预产期的临近,她本人参加活动的频率在下降,但“我为老人上堂课”这件事不会因为当妈后就放弃。

采访最后,傅金萍很认真地对记者说会继续带领团队从事公益行动:“带动更多人加入,去更远的地方,服务更多的爷爷奶奶。”

“转载请注明出处”